亞熱帶所水稻同化碳在土壤中的分配及轉化動態(tài)研究取得新進展

2012-02-01 葛體達      】

  水稻同化碳是“大氣-植物-土壤”系統(tǒng)碳循環(huán)的重要組成部分,也是土壤有機碳的重要來源。而水稻生長期內同化碳在土壤中的分配、轉化及去向的數量特征易被忽視,水稻同化碳在土壤中動態(tài)的研究一直處于黑箱狀態(tài)。

  中科院亞熱帶農業(yè)生態(tài)研究所土壤養(yǎng)分循環(huán)研究組應用14CO2連續(xù)示蹤技術對水稻80d的生長期進行標記,研究了水稻同化碳在土壤中的分配,量化了作物生長期間同化碳對土壤有機碳各組分的貢獻;同時采用模擬培養(yǎng)試驗,探討了水稻收獲后沉積在土壤中的同化碳在土壤碳庫中的礦化動態(tài),以揭示作物生長輸入的“新碳”在土壤中的轉化規(guī)律。結果表明,種植水稻80d后,供試土壤的14C-SOC含量范圍為114.3-348.2 mg kg-1,而14C-DOC、14C-MBC含量范圍為4.05-8.65 mg kg-1、12.5-37.6 mg kg-1。水稻生長期間內,不同土壤條件下,土壤14C-SOC與14C-水稻碳量的比率范圍為5.09%-6.62%,這說明盡管不同土壤的光合生產能力不同,但根際沉積效率相似。同時發(fā)現光合產物向土壤微生物量快速轉移的現象,水稻種植80d后水稻光合碳對微生物量的貢獻約占總微生物量的12%。

  100d的室內培養(yǎng)試驗表明,與未種植水稻的土壤相比,水稻光合同化碳的輸入抑制了稻田土壤原有有機質的礦化,表現出明顯的負激發(fā)效應,這對維持稻田土壤的碳匯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。該研究量化了水稻光合碳對土壤微生物量的貢獻;揭示了水稻同化碳在地上與地下不同碳庫的分配規(guī)律;為全面理解水稻同化碳在“植物-土壤-微生物”系統(tǒng)碳分配和轉化過程提供了理論基礎。

  以上研究結果于1月26日在國際土壤學雜志Soil Biology & Biochemistry(IF=3.242)在線發(fā)表(doi:10.1016/j.soilbio.2012.01.009)。該研究得到了中國科學院、國家外國專家局創(chuàng)新團隊國際合作伙伴計劃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中科院知識創(chuàng)新工程青年人才領域前沿項目的資助。

打印】 【關閉
附件下載: